用泥土制成坯的烧成品,都称陶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器皿就是陶器。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
明清时,紫砂茶具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其造型色彩千姿百态、耐人寻味。壶外壁常雕以金石书画、诗词对联、名家手迹,"壶随字贵,字以壶传"、"寸柄之壶,贵如金玉",终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名噪天下,使紫砂陶具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而在诸多质地的茶具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 1.紫砂陶 宜兴紫砂陶土分布于宜兴南郊,位于鼎山、蜀山附近的丘陵地带,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白泥为灰白色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土黄、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其中紫色泥中又包含了紫泥、绿泥、红泥三种。 紫砂陶制品的色泽及肌理效果,充分显示了紫砂陶土的美感潜质。紫砂陶艺的肌理之美是任何陶瓷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紫砂泥制成品的表面不但可以抛光处理,而且只要使用者经常对其拭涤保养,不久便可发出暗光,如珠似玉。紫砂色泽属·暖色系统,古朴沉稳,色相变化微妙,有海棠红、朱砂红、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等多种色泽,种种变异,全靠制作者匠心独运。 由于紫砂陶的结构和成分优于瓷器,存茶汤的香期明显比瓷壶长。在紫砂陶壶内的茶汤色泽,无论红茶还是绿茶,茶色都逐步变为红褐色或棕色,而在瓷壶内则变为黑褐色,这充分说明,紫砂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气密度高,具较强的吸附力。故用紫砂陶茶具存放茶汤,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过夜也不馊,留得住茶的色、香、味,这也成为了紫砂壶卓越的质地之一。 另外紫砂壶久用后,以沸水注入空壶也有茶味;其耐热性能也好,冬天注入沸水不用担心冷炸,还可文火炖烧;传热慢,冲入沸水也不烫手。 在壶的造型上,与瓷质壶相比,瓷壶壶嘴向上,壶盖与壶身衔接宽松,而紫砂壶壶嘴有斜度,大多采用嵌式盖,比之瓷壶有更好的条件减少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流向壶内,有益于人体健康。 2.紫砂陶茶具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 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名家评供春其壶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历代以来,供春壶均为极其名贵之物,名闻遐迩,存世极少,历代藏壶名家竞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家当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四家之后制壶技艺最高者为一代制壶名家时大彬 中华传统品茗壶除壶身外,都由"提耳、壶盖、壶嘴"三部分组成。但传统茗壶的最大缺憾,在于沏茶时从壶嘴倒出的水流不易掌握,易洒出杯外。还经常造成壶盖脱落而导致破损,特别是精巧的工艺小壶,一旦壶盖破损,则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憾。 而邓丁寿发明创制的"古逸壶",则利用了气流对流和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将壶嘴由传统的在壶身侧套改为在壶底部的正中。这样与在壶盖上设计的小气孔相配,成了垂直线贯穿。又在壶身底部及专用壶底座的配合上,设计成"气密座",使壶身与底座粘合成绝对弥合密封状态,这样当壶中注满水时,茶水即不会从壶底部(即新型壶嘴)渗漏,而当需要品饮、倒出壶中茶汤时,只要以食指按住壶盖上的气孔,提起茶壶后,以手指的开、合,就可运用自如地将茶汤倒出(倒茶时要保持水平状态运作,不宜倾斜壶身倒茶)。 此壶既可有效地控制茶汤量,使茶汤直落杯中而不必担心茶水外溅,更不会造成壶盖脱落。另外因壶身高度气密,而更加保持了茶的香味,使泡出的茶汤比传统茗壶更香醇。 目前,造型古朴的"古逸壶",不但在功能上创新,且在造型艺术上也日益精湛,成为一具不可多得的工艺壶,确是传统茗壶的更新换代产品。 (2)苏州澄泥石壶 澄泥石茶壶出产于江苏苏州吴县藏书乡。澄泥石采自苏州灵岩山西麓,历代的能工巧匠用澄泥石雕刻砚台,成为著名的"澄泥砚"而亨誉海内外。而用澄泥石经手工雕琢的"澄泥石壶",更是壶中名品。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澄泥石壶就贵为"贡品"、"贡壶",吴王夫差携王妃西施驻驿苏州灵岩山"馆娃宫"时,曾对当地金山石匠之供品--"龙凤生肖澄泥石壶"爱不释手,成为皇家宫庭珍藏的宝物。 古代时,由于澄泥石壶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壶内腔镂空极为耗时,故具艺术价值的成品壶存世极少,并逐渐失传。 近年来,民间艺人发掘该项传统技艺,古为今用,并借鉴了当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运用了现代加工工艺,博采众长,潜心创作,精雕细刻,终使澄泥石壶重放光彩,成为中华茶具大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藏书乡生产的澄泥石壶既有传统的石雕艺术风格,又具有宜兴紫砂陶壶的写实作风,而在雕刻技艺上,更是运用深浅浮雕、金属镂刻和浅刻等多种手法,用名贵的澄泥石雕琢出众多造型各异、精巧玲珑的澄泥石壶,令人叹为观止。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澄泥石壶内容量小、自重重,虽在澄泥石中沏的茶汤,饮之有益于人体健康,但仍以收藏、把玩、家庭装饰为主。 4.日常家庭茶具的选用 在现代的家居环境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讲究室内装饰装演,而一套高雅得体的茶具摆放在家庭的客厅中,不但装点了环境、营造了氛围。增添了生活情趣,还会给来访的宾客带来愉悦的气氛。 家庭茶具的选择应和家居装饰氛围相协调,才能锦上添花、相得益彰。但茶具的设置要因情而异、因地制宜。 (1)根据客厅格调选用 在装饰格调古色古香的客厅中,最好设置一套仿古陶瓷或富民族特色、民俗情调的瓷质茶具,以使客厅更显雅致而庄重;如是"现代式"或"西洋式"的客厅,宜摆放带现代色彩的茶具,如高身茶壶、长脚玻璃杯,以使客厅更显文雅而清丽。 (2)区别来客对象选用 来客如为老人,以使用仿古式陶瓷茶具为宜,以与老人的心理特点相符,使之感到稳重、舒安;如是青年人,宜用现代色彩的高身瓷壶、瓷杯,或长脚玻璃杯,并使用"袋泡茶",以显出迅速、快捷,适应青年人的"快节奏"心理,并使环境氛围更显清丽活泼;若是文人雅士,则忌用大壶大杯,而要用小巧玲珑的瓷质壶杯,并慢冲慢酌,以营造幽雅清闲的氛围。 (3)按照不同的茶叶类别选用 细嫩的名贵绿茶,可用透明玻璃杯冲泡,以显示其独特的品质特色,边冲泡边欣赏茶叶在水中缓慢吸水而舒展、徐徐浮沉游动的姿态,领略"茶舞"的情趣。冲泡中高档红绿茶,如眉茶、烘青、工夫红茶和珠茶等,因以闻香品味为首要,而观形略次,可用瓷杯直接冲饮。低档红绿茶,其香味及化学成分略低,用壶沏泡,水量较多而集中,有利于保温,能充分浸出茶叶之茶味,可得较理想之茶汤,并保持香味。各档红碎茶体型小,用茶杯冲泡时茶叶悬浮于茶汤中不方便饮用,宜用茶壶泡沏;对于高档花茶可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饮,以显示其品质特色,也可用盖碗或带盖的杯冲泡,以防止香气散失;普通低档花茶,则用瓷壶冲泡,可得到较理想的茶汤,保持香味。袋泡茶可用白瓷杯或瓷壶冲泡。品饮冰茶,以用玻璃杯为好。 品饮乌龙茶最好采用成套的闽南乌龙茶具。该茶具的一人用壶,状若橘子,分外小巧,而配套的茶杯仅只有乒乓球的一半大小,壶、杯同置于椭圆形的茶盘中。乌龙茶的茶具中还没有"茶海"。茶海的作用是,先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茶海,再由茶海倒入茶杯。这样可使茶汤的浓淡均匀,还可将茶渣留置在茶海内,向杯中倒起茶来也较方便。 另外,品饮乌龙茶时,宜同时设"闻香杯"、"品饮杯"各一。品饮时,先将茶汤倒入闻香杯,再由闻香杯倒入品饮杯后,即持闻香杯至鼻尖处"闻香",闻过茶香后再品茶。这样既可品尝茶叶的质地品性,又能随时察觉茶叶的质变,有益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