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聪明智慧,发明连环马攻无不胜。如果用短刀破解连环马,伤亡待价相当残重。金枪将徐宁善破连环马,所以水泊梁山请徐宁,又得猛将又破连环马。 不不不,逻辑文史姨觉得,呼延灼的连环马阵法有点太玄幻了,此阵法不要要求每匹马身上绑着很重的铠甲,还要让马和人一样齐头并进的奔腾,这得是多好的驯兽师才能达到效果啊。所以呼延灼这只在攻打梁山时用过的连环马技法,纯粹就是为了引出徐宁的出场。 呼延灼出场时那叫个高调无比啊,不仅允诺数日剿除梁山贼寇,还保举好友韩滔、彭玘一起来分战功,高俅一看呼延将军如此自信满满,也觉得此人能解决自己的一大心头之患。但呼延灼明显小瞧了梁山将士的能力,应过武举的韩滔仅二十回合就被秦明打得力怯,自己保举的彭玘也仅二十回合就被花荣打得招架不住。更要命的是,本来计划迅速踏平梁山的他遇到了实力与自己相若的林冲,仅一个枪棒教头就让他有点吃不消了。 在呼延灼与花荣短暂交手后,扈三娘前来迎战刚刚落败的彭玘,我想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看到敌阵中有女子出战,首先的态度一定会先是不屑吧,二人斗到二十余回合,扈三娘率先“败走”,彭玘去追扈三娘,却不幸被红锦套索捉拿。虽然我们知道扈三娘用计捉了彭玘,但拿不下彭玘且自己先退足以证明其实力不会高于彭玘。 看到自己亲点的大将居然被一女流所擒,呼延灼的脸上已经挂不住了,他现在满心想的都是打死扈三娘,但扈三娘的灵活性可比他高,呼延灼的绝命一击也被双刀格挡,扈三娘知道自己不是呼延灼的对手,就往本阵跑。这时,我们无敌的孙提神出来了,与已经被连番消耗且满脸羞愧的呼延灼斗了三十余回合。 既然单挑占不到便宜,呼延灼就摆出了他独创的连环马阵法,万马奔腾冲击力可想而知。但这就回到我开头所说的部分,马真的有人那么好训练吗,我们看原文中关于连环马的描述: 其实光看场面,是不是只弄几根木桩,就能破这个阵法了,毕竟只要其中一匹马出了问题,整个阵形就全部混乱,马军相比于步军的优势除了冲击力就是机动性了,而连环马的配置,再加强冲击力的同时恰恰把机动性最大程度的舍弃,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讲,连环马根本就是臆想出来的东西。 呼延灼在上梁山后再也没有拜过连环马大阵,这个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招牌就这么没落了。我们可以认为施公懒得去写了,从经济角度来看,组一支连环马的成本太高,咱不如那这些经费去养军士们呢。 当然,宋江和吴用觉得呼延灼这马军太厉害,这时候汤隆跳出来说自己的大表哥会钩镰枪法,专职呼大炮的各种不服。然后吴用就安排时迁去偷徐宁的宝甲,徐宁就这么上山了。 徐宁的存在就是个错误,没人知道他居然是天佑星下凡,这颗天佑星一直保护着众魔星的安全,他也是第一个陨落的天星星将。而徐宁的钩镰枪部队与呼延灼一样,上连山后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殊性,只是作为普通骑马跟着大军一起冲锋陷阵罢了。 文/逻辑文史游 据说你们觉得绘卷的徐宁长得像拿破仑? 呼延灼的连环马必须徐宁的钩镰枪才能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连环马是呼延灼打败宋江的利器 连环马是全身披着铠甲,只有马腿未裹。此马挑选,必定长腿高头,疾奔如飞。马腿不裹,便于奔跑不受缚。骑上连环马的将士,也是全身铁甲钢铠,只露两眼。 说到武装到牙齿,一点不过分。连环马冲锋陷阵,势不可挡。远远见到宋军,直接放箭,敌方只能抵御不能反击。倘若近了,将士长枪如林,冲将过去,宋军面对周身铠甲的士卒,如何抵挡?使弓弩飞矢,不能力透。用刀砍枪刺,皆不能入。双方厮杀,宋兵必定溃败。 呼延灼设计连环马颇为周全,三千匹马军,并排前行,每三十匹为一连,铁环连锁。三千便是一百连。这种设计,便于冲锋陷阵时,马匹奔跑不至于分散,并排结阵,更利大军齐拢杀戮。 宋江未能料敌于先,知己知彼,反被呼延灼打得溃败 且看宋江的排兵布阵,颇为传统。宋江率领众将士前来迎战。前面由五位将领率五队打前锋,左边是林冲、一丈青,中间是秦明,右边是花荣、孙立。宋江随大军簇拥在后。两路伏兵做侧翼伏击用。从宋江挑选的将领来看,颇费心思。 五人皆是梁山顶级战将,秦明在中间是打头阵,按宋江的想法,因呼延灼的副将彭玘已被擒,只剩呼延灼和韩滔。此番再战,首战不是呼延灼就是韩滔。 在此之前,韩滔已跟秦明较量过,韩滔力怯,不是敌手。可能呼延灼会对阵势做出调整,呼延灼先首发搦战。秦明单挑呼延灼,至少五十回合之内,不分胜负。 呼延灼与秦明力战已久,气力不继时,林冲再从旁侧冲上接应,截住呼延灼的退路,呼延灼必定难以脱身。 韩滔见到林冲接应,一定会策马上前援战。孙立和一丈青便可策马拦堵韩滔。以两人的身手武功,韩滔怎是敌手?花荣可在旁掠阵,众将厮杀之际,觑得机会,放暗箭施以援手。 倘若敌方大军要救呼延灼韩滔两人,大军涌上,宋军左右两路伏兵便围翼而动,宋江中路大军也蜂拥掩杀过去。两军厮杀,且不管胜负,只要擒贼先擒王,拿下呼延灼,敌方士气顿挫,宋军趁势反击,敌军必当溃败。 所以,宋江的排兵布阵最主要目的:就是生擒呼延灼! 为何要生擒呼延灼?皆因宋江惜才,见呼延灼智勇双全,当然希望呼延灼纳入梁山门墙了。只要生擒呼延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梁山能多添一名猛将,为推动宋江的大业又迈前一步。 世间岂能事事如愿,宋江要生擒呼延灼,但呼延灼也想生擒宋江呢! 可呼延灼岂是等闲之辈,对宋江的排兵布阵早已算无遗策。 宋江次日来到敌营,秦明一马当先,喝喊呼延灼出来应战。可喊了半晌,不见主将人影。宋江心中纳闷,只见敌方一千步军,擂鼓呐喊,无人出马交锋。宋江倒是见机时快,暗觉不妙,忙让秦明回撤,众军且退后。 突听到炮声一响,敌方步军从中分开,三面两边冲出连环军马,围住夹攻。宋江大惊,恢恢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宋江大军被连环马冲得七零八落,溃败而逃。若不是宋江两路伏兵,李逵杨林步军救援,只怕宋江被呼延灼手到擒来。 其实,宋江大军,也有甲马军。可此甲马非彼甲马,马身戴着红缨铜铃,无防护之备,马匹奔跑起来,铜铃大作,只能作干扰敌军之用。真正实战,被呼延灼的甲马一冲,飞矢长枪或射或刺,宋兵当即折损不少。 宋江请出徐宁,教授将士钩镰枪阵,方大胜呼延灼 宋江仓皇逃回寨,才知道自己宋军依靠冲锋陷阵,与装备精良的呼延灼大军厮战,哪有获胜的把握? 苦无良策之际,才拉拢徐宁,赚他上山。徐宁曾详细介绍过钩镰枪的用法。 说白了,这么多变化招式的钩镰枪,单挑的变化使用较多,结阵团战变化并不多。真正用在破连环甲马就只有一个:钩蹄拽腿,下三路暗法。简单来说,就是埋伏起来,砍马腿。 既然有钩镰枪法护军,宋江自然心宽。钩镰枪讲的是藏身暗伏,待连环马冲将上来,先下钩左右两侧马腿,因三十匹马相连,左右两侧一趔趄,中间的马匹便会受拖累。马匹一乱,或卧或倒,马上的将士,便摔将出去,上面宋军挠钩手钩爪齐伸,把敌兵缚了去。 钩镰虽好,亦要计划行事。倘若不诱敌深入,钩镰便百无一用。吴用就出此良策:分十队诱敌,引敌往芦苇荆棘处走。 十队中分散开来,东南西北各据一处,呼延灼见到一队,便派众将赶冲上去。东奔西走,各路宋军不战且退,旌旗一展,便扭头便跑,牵引呼延灼众军疲于奔命。 待入了埋伏圈,凌振放炮震慑,马匹一旦惊吓,便管束不住。连环甲马四处奔散,整个马甲军乱成一团。冲入芦苇处,将士们的钩镰枪和挠钩手施展手段,敌军一旦被缚,便饱以老拳狠脚,一洗前战之耻。 所以在宋江的指挥下,钩镰枪和挠勾手配合,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逼得呼延灼兵败山倒,独自逃命去了。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 一 呼延灼的连环马,属于防护完善的重甲骑兵。连环甲马是这个样子的: 人马全部带甲,弓箭射不动。行动起来是这个样子的: 这里很明显是模仿了历史上金国的“铁浮屠”。 金国骑兵披挂重铠,每三人一组,用牛皮索串连起来。这样的做的意图很明显,三人连在一起,就算其中有个别怯战的,也不要紧,你不想往前冲,也得往前冲。这么一来,保持了阵型的整齐,所以有很强的压迫感和冲击力,“如墙而进”,就像一堵墙压过来。所以宋军不能抵挡。 到了水浒传这,作者出于文学的夸张,大笔一挥,给扩张了十倍,从三人连锁变成了三十人一排。不过对结果没什么影响,梁山部队在这种重骑兵冲击下,几乎是一触即败,溃不成军。 二 对付重骑兵,历史上一般有两招。 一是同样用重骑兵对付,二是靠严密的步兵方阵。 第一条不用说了。不管是从财力还是训练角度,梁山都养不起重骑兵。梁山部队里虽然也有骑兵,但都是轻骑兵,马匹只有象征性的护甲。 宋江阵上虽有甲马,只是红缨面具,铜铃雉尾而已。 跟连环马对冲,属于自寻死路。 第二条也不行。步兵结阵抵御骑兵,在我国历史上很常见。首先必须得有的是高度的纪律性。其次,步兵结阵的常见做法是靠着具有优势射程的强弓硬弩来射杀对方骑兵。有些时候,为了抵御骑兵的冲击力,可能会在阵前设立临时工事,比如随军车辆什么的。 很遗憾,这三条,梁山一条都没有。 纪律性这条,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了,梁山部队面对连环马军,可以说是一冲就乱。事实上,整本书里,梁山部队在打下风战的时候都没表现出什么坚韧性。毕竟是山贼…… 强弓硬弩,梁山也没有。我们一开始就说过了,普通的弓箭,射不穿连环马的铠甲。 临时工事,水浒里就没这个概念。 总而言之,重骑兵冲阵很难对付,但并非不能对付。然而应对手段,梁山一条都不具备。 三 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出一点“奇招”了。 历史上,岳飞是这么做的: ——步兵用长刀只管剁腿。你既然是三匹马连在一块,我只要把一匹马放倒,那另外两匹马还跑得了吗?自然也一块被拽倒了。 水浒作者沿用了这个做法。并且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情节的核心设计要点——“拽倒”。所以在水浒传里,对付连环马用的不是长刀,而是钩镰枪。顾名思义,钩镰枪重在一个“钩”字,枪上有一个弧形件,正好钩住马蹄。 钩镰枪的用法中,也有“钩”这么一路。 四 总结:连环马并非不能破,但对于梁山而言,确实只有钩镰枪才能破。 五 一些题外话。 1.水浒梁山,顾名思义,故事的核心地区是梁山泊一带。 但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历史上的水浒故事,有不少的背景并非是梁山,而是太行山。 因此有研究观点认为,水浒故事的一大原型,是两宋之间太行山区的抗金义军。而这些活动在“沦陷区”的义军,有很多人是和岳飞有联系的。 把这两条结合起来,很可能岳飞部的一些事迹,也成了水浒故事的原型——比如梁山破连环马这一战。 2.三国演义里,也有一段步兵用长刀砍马蹄的情节,出自刘备攻蜀时。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有好几个情节特别相似。有说法施耐庵罗贯中是师徒关系,我看没准是真的…… 讲道理,《水浒传》里面的呼延灼所使用的连环马,可能就是参考了历史上面西夏使用的铁鹞子,作者在参考了这一个设定以后,将这个部队的设定直接带入到了呼延灼的麾下。 不同于后世鼎鼎大名的铁浮屠,铁鹞子,虽然战斗力方面跟铁浮屠没法比,毕竟是一只临时组建的队伍,但是其存在的时间却很长,从西夏开国一直到他灭亡,铁要子一直伴随这个国家,直至终老,由此可见这一只部队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了,为什么铁浮屠在一次大战以后损失殆尽,没有办法再次组建,铁鹞子确可以在历次大战之中损失惨重的情况之下,仍然还可以再行组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战马!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一句俗语,一般和骑兵打仗的时候,先把他的战马给搞掉,没有了战马的骑兵,就相当于一只没了爪牙的野兽,骑兵本身携带的防具和武器相比较于步兵来讲,两脚徒步作战可能略显劣势,所以先把敌方的战马给干掉,这一点情有可原,与此同时敌人的战吧,没有了以后短期之内很难获得补充, 铁浮屠作战时,通常是三匹马连在一起,所以后世小说中称之为“连环马”。 想要破连环马,要么把马背上的士兵打死,要么砍倒马。钩镰枪确实能割马蹄,砍倒铁浮屠,但是以梁山好汉们的条件,即便没有钩镰枪,也可以用短刀、朴刀和大斧来破解。 短刀可以直接砍马腿,一匹马倒了,另外两匹就跑不了,只能跟着倒地。士兵们可以一手盾牌,一手短刀,靠近铁浮屠,短兵相接,这样盾防敌人,刀砍马蹄,前排砍翻了,后面也会被绊倒,这样完全可以破连环马。 其实想想可能吗?呼延灼有多傻才在水边用连环马?用重骑兵的同时边上不用轻骑扫边?就算徐宁胆气冲斗牛不怕死,他手下那帮草寇也不怕死?重骑冲过来去钩马腿,这样的心里素质怕是比的上上甘岭的我军战士了!徐宁随便训练了几天草鸡变凤凰,这能力梁山五虎加起来也比不上老徐一条腿呀!梁山草寇这般心里素质,打上东京还真不是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