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Xinshiqi Shidai kaogu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见史前考古学)。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就目前所知,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区结束的时间要更晚些。中国各地遍布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的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中国的诸新石器文化不断发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中国历史最终进入了阶级社会。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与后来青铜时代的商周文化紧密相连,并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便是中国历史连续发展的具体例证。 发现和研究简史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轩辕、神农、赫胥氏用石头制造工具的传说,也有肃慎氏使用石弩以及历代发现“雷斧”的记载。但这些片断记述,都不属科学的考古学范畴。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过二、三百处,其中经过正式发掘的更是寥寥无几。 1921年,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还称为“彩陶文化”。后来,在黄河中、上游发现了类似的遗存,由此开始了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考古记》中,就当时已发现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体系,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1926年李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学者首次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此写出的《西阴村史前遗存》(1927)和《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932)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黄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它以薄黑有光泽的黑陶为特征,与磨制石器共存,一度曾称为“黑陶文化”。该处的发掘报告《城子崖》(1934),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报告。1936年,又发掘了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从而加深了对龙山文化的认识。除山东外,在河南、安徽、浙江、辽宁等省也都发现了性质上部分类似的遗存。当时曾一度认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东西相对、同时并存的两支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发现了商代、龙山和仰韶遗存依次上下堆积的“三叠层”,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支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冈一类的龙山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此外,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的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征、伴存有篦纹或其他类型陶片的地点,当时曾称之为“细石器文化”。长城附近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细石器与较多的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们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称为“细石器与彩陶的混合文化”。从1932年以来,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发现了许多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址,并常伴存着华南地区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锛等磨制石器,当时习惯上称为“几何印纹陶文化”,并一概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在上述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不少中国学者进行了综合研究,有的还以具体事实开始纠正安特生的“六期”说。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限制,当时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还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质仍若明若暗,地区上的空白和时代上的缺环又比比皆是,无论是发现还是研究都是相当薄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约400多处。有的地点经多年持续工作,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有的墓地发掘墓葬多达千余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等,局部或整体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物证。在半坡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遗址博物馆。 考古资料和论文得到广泛刊印。以专刊形式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报告愈来愈多,主要有《庙底沟与三里桥》、《西安半坡》、《京山屈家岭》、《大汶口》、《元君庙仰韶墓地》、《宝鸡北首岭》、《青海柳湾》、《昌都卡若》等。更多的报告、简报或研究论文,刊登在多种学术期刊上。此外,也汇集出版了若干专题论文集。 在大量工作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 早期新石器文化 过去一直是个缺环,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是一项新的突破,并且为仰韶文化找到了起源。“彩陶文化”一词已被废弃不用,有关类型概念的提出,推进了仰韶文化的分区、分期研究。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已予独立命名。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确立,解决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直接继承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龙山文化已被细加区分,这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与商周文化的衔接关系。“黑陶文化”一词同样已被废弃。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的一支新石器文化,它承袭青莲岗文化,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均为建国后新发现或重新命名。以大量几何形印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盛行于新石器时代之后,延续时间很长,从而“几何印纹陶文化”一词已弃置不用。广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也有不少的发现,但文化序列和相互关系远不如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那样清晰。至于广泛分布的细石器遗存,既不限于北方地区,又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系统,因而“细石器文化”一词已被否定。总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日趋明确,地域或时代上的若干重要空白得到填补,对文化类型、主要文化成就和社会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注意考察与历史时期的衔接关系。大量发现表明,中国诸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日渐占有重要的位置。如年代测定方面,迄今发表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已达数百个,与考古学固有的断代方法相配合,为中国史前年代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热释光断代的应用,也取得初步的成果。通过体质人类学的骨骼测量,陶器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的分析,农作物和家畜的鉴定等,揭示了当时的人种状况、工艺水平以及生产活动。孢粉分析又为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都有助于深入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诸文化的分布、特征和年代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末叶开始出现的典型细石器,到了中石器时代更为盛行。它是一种特殊工艺技术的产品,以小型石核、细石叶或用细石叶加工的石器为代表,主要是作为骨柄等的石刃而装备成复合工具。这类新型工具的广泛使用,意味着中石器时代狩猎技艺的提高和狩猎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兴起,细石器突然衰落下去,仅保留了少量的残余。而在东北经内蒙古到新疆的广大北方草原地带,细石器传统经久不衰,主要反映其狩猎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许多遗存也具有浓厚的农业定居色彩。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诸新石器时代遗存,面貌多样,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各有创新。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北方等4个地区。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处黄土地带,属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属等草本植物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日温暖湿润,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约高于现在2℃左右, 尤以仰韶文化时期较为温暖。而黄土含有矿物肥料物质,土质松疏,易于垦植。这些,为新石器时代先民提供了有利的劳动、生息条件。根据目前的发现,约从前6000年起,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其后,在黄河中游、下游和上游,分别演变发展为几支新石器文化。 早期新石器文化 黄河流域的 早期新石器文化 ,以河南新郑裴李岗、 河北武安磁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3个遗址为代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也具有类似的性质。目前对有关文化的划分和命名尚有分歧意见,不过从它们的地理分布、文化性质和绝对年代来看应代表不同的文化系统。根据目前的发现,裴李岗文化主要集中在河南中部,磁山文化仅见于河北南部,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李家村文化限于汉水上游。 上述 早期新石器文化 具有较大的共性,也各有自己的特点。遗址的面积都不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文化层也比较薄。已建造半地穴式房子,村落附近往往有氏族葬地,表明当时的定居聚落已经相当稳固。农业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都发现有石制农具,有些地点还出土炭化的农作物粟、黍和猪、狗等家畜骨骼。采集渔猎仍占相当的比例。在生产工具中,有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仍有残余,磨制石器尤为发达。裴李岗文化的带足石磨盘、石磨棒、狭长圆弧刃的薄石铲和带锯齿刃的石镰,特征非常鲜明(见彩图)。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大体相似,但石磨盘稍嫌粗糙,镰的数量很少,也不见锯齿刃。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均不见石磨盘,铲、刀等另具特色。一般地讲,以裴李岗文化的石器磨制得最为精致。?铺展ひ毡冉显?迹?际鞘种啤E崂罡谖幕?奶掌饕运孛嫖?鳎?猩倭康捏魑啤4派轿幕?肭罢呦嗨疲??鱿忠欢ㄊ?康纳?啤⒏郊佣盐坪透霰鸹嬗衅叫星?畚频牟侍掌?4蟮赝逦幕?越徊嫔?莆?鳎?孛娼仙伲?T诓Э诨嬉坏篮觳剩??谝才技?虻サ钠叫星?畚疲?τ诓侍盏拿妊拷锥巍@罴掖逦幕?彩且陨?莆?鳎?帕姓?耄??患?侍铡F餍我匀?悴Ш袜鞯撞??餐?卣鳎?渌?蛴兴?煌??崂罡谖幕?园朐滦味?泥鞯缀?ㄓ械母郊尤?悖┖投Α⑸孜?氐悖淮派轿幕?杂酆椭Ъ芪?赜械囊盼铮淮蟮赝逦幕?源罂谏罡谷?愎蕖?嫉缀??鳎?灿猩倭康娜ψ阃耄焕罴掖逦幕?蛞匀ψ阃胛?鳎?灿腥?愎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