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学期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本文关键词:政治学,秋季,考核,原理,学期 2018年秋季学期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本文简介: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作业一:1、什么是政府?从本质上说,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层通过政府的作用使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借助政府机构执行和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对政府的含义则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确定。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类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 2018年秋季学期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本文内容: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作业一 :1、什么是政府? 从本质上说,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层通过政府的作用使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借助政府机构执行和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对政府的含义则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确定。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类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 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关中执掌国家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对政府的狭义理解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国家权力进行功能性划分和限制制衡的产物,即把国家权 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3种基本的功能性权力,而把政府仅仅归结于行政权力。但是从国家权力运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来看,仅仅限于从行政权力的角度来界定政府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理论上 来看,按照政府的一般性定义,政府是统治阶级承担、行使国家公共权力,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立法、行政和司法等不过是公共权力的不同功能,在本质意义上这些功能是统一服务于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的,因此,政府是这些权力的组织工具,实际上包含了公共权力的这些全部功能。 所以我们所理解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即把政府界定为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 2、现代政府应该具有哪些职能?为什么?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政府职能的本质上是将统治阶级意志具体化,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就其内容来看,政府职能主要是,第一、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第二、调整社会关系和实行社会监督,第三、对社会经济生活进 行控制或施加影响。第四、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第五、发展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第六、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领土完整,防止外来威胁干涉和侵犯。政府职能具有两重性,即从政府职能的属性角度划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 能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借助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履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 压迫和制裁,因此政治统治职能又被称为政府的阶级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 推动社会发展,又被称为政府的公共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对内和对外只能两个部分,对外只 能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对外关系,对内职能主要是指维持国内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 事业提高国民福利等。 3、当代中国政府应该具有哪些职能?为什么? 政府职能的履行是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是最为基本的两种 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从经济运作的规律来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对于社会 经济生活的干预,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能是有限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确 定。 材料中 2008 年 12 月 3 号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中提出的 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 9 项措施就是政府职能中的社会管理职能所体现的维护 国内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事业的职能。具体来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应该是,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 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 秩序提供社会福利,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治化和高效化。 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 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 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 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联系实际的例子: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 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 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比如 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 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 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 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 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 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 12 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 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 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 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1、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他们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阐释主要建立在由“人民”、“统治” 为基本概念、以“公民参与”为基本信念的先验推理的基础上。他们认为,民主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工具 性的,它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 (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实质就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即“自治”。“自治” 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它意味着个人充分地实现了自主权;政治服从不是服从强加于个人之上的外部 或内部某种专制力量,而是服从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共权力。 (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 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平等也是人类生活的价 值目标,而民主正是平等信念和精神的最好体现。 (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 权力提供了合法性。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权威不是以暴力和恐惧为基础的专制王权,而是一种法的权威、合理性的权威和对人人平等的公共权威。在理想的民主制度下,政治统治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 或某一小部分人的统治,而是所有人的统治,即全体人民的自我管理。 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民主价值的阐发主要建立在 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 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民主宪政体制下,政权的合 法性并不是以暴力而是以民意为基础;选举决定谁应该掌握国家政权;定期的选举又给那些落选的人以 东山再起的机会,从而避免了铤而走险的可能。 此外,民主宪政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它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与社会成员彼此的相互宽容紧密地结合 起来;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意志,但又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它将政治的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给每个社会成员以同样的权利和机会来组成社会多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社会的对抗性。因此, 与任何个人独裁的专制政制和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制”相比较,民主宪政是一种最能保障社会稳定发 展的制度。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民主宪政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 民中的多数。从法理的角度来讲,民主政府并不是哪个人或哪一部分人的政府,而是全民的政府,所以, 民主政府自然是以谋求人民的幸福为目的,民主政府的官员自然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在现实政治中, 政府官员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作为个体的身份和作为公民代表的身份。这是政府官员假公济私、以权 谋私的可能隐患。民主制度以人民的福利为宗旨,制定一系列防范措施,这些防范措施归结起来,一是 保障民主地产生作为人民代表的政府和政府官员;二是通过民主“修错机制”来保障政府和政府官员更 加关心人民的利益。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 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 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 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 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 政治权力实现和作用方式的选择, 主要是由政治权力关系的性质、 状态、 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见 诸于根本对立的政治权力关系之中,如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不过,当非根本对立的政 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 事政变、政治暗杀等。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 (2)压力方式(操纵)。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 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 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严格地说,这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因此,它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对抗性的利益之间。人们施行压力的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 政治威胁、政治舆论、院外活动等。 (3)命令方式(权威)。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命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权力主体内上下层次之间的权力关系中。命令方式的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否则命令方式将无法进行。命令方式的例子如行政命令和特别法令等等。 (4)规范方式(契约)。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 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规范方式一般以某种强制力、甚至暴力作为自己的后盾。规范方式的特点在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关于实际行为的事先约定,双方行为都以此为据进行,因而规范 方式不仅对政治权力客体有规约作用,而且对政治权力主体也有规约作用。规范方式主要有法律规范、制度规范、纪律规范等。道德规范是一种非权力规范,一般不作为政治权力的规范依据。 (5)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 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说服方式通常运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权力关系之中,比如人民 内部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说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其运用成功与否往往与政治权力主体所凭借的理论的力量、方案的可行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也是一种特定 的说服方式。 (6)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奖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显然,这种方式主要存在 于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之中。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具体的 奖酬方式如表扬、记功、付以酬金或职位等等。 (7)处罚方式(遏制)。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 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因而是一种消极方式。不过,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后来行为和其他政治权力客体来说,它有一种毖后性,因而也不失其积极意义。与奖酬方式不同的是,处罚方式不仅可以是物质和精神的,在特定情况 下,社会公共权力还可以以剥夺权利的方式进行。 3、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 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 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 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 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 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 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 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 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五、论述题: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 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 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 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 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 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 “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 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