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时 似乎看起来机会完全不应该属于这个三度参加高考最后被本地一所师范学院录取的学生 在宾馆门口等着老外们出来给他们当免费导游所练就的英语成了他所有机会的渊源 按说,像Internet这样的机会不应该属于杭州小个子青年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 马云的早年故事,大致由截然不同的两段构成:小时候,他可以被归入愤世少年一族。他的家庭出身不好,据他自己说祖父曾经当过国民党保长,而这类角色的子女在其成长的年代里,正是最被人欺负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这个少年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变得唯唯诺诺,一种是变得狂狷不羁。而马云显然是后面一种:打架、义气、街头智慧、江湖道义成为除了学校教育外的另一种教材。 但是到大一点的时候,这个已经有些成型的不良少年似乎突然醒悟了,他开始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因为杭州是旅游胜地,所以他经常跑到杭州几家宾馆门口等着老外们出来给他们当免费导游。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将看到,英语是他所有机会的渊源,能够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互联网的人也是如此。 1995年,因为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马云被郊县的一家公司请去作为代表与美国合作方谈判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网了。 马云这样回忆他的触网经过:当时我在西雅图的一个大学里,有个老朋友对我说:‘给你看一样东西,它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到的东西。’当时一开始我不敢碰电脑,因为我知道很贵,按键盘都怕把键盘弄坏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了‘中国’,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接着我键人了英文的啤酒这个字,还真是,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啤酒都出来了,可是没有中国的啤酒。于是我又在朋友的帮助下,把我在杭州搞的海博翻译社做成一个特别简陋的网页放上去,接着就去逛街了。但到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去看,因为这个网页,我已经在这几个小时里接到了5封电子邮件。5封电子邮件里都说,我刚刚做的这个网页是他们所能搜索到的第一个在互联网上的中国公司网页,他们有事情要与我合作。所以,当时我就在想,哎,这个东西可能会有戏。 其时马云的身份除了是这家郊县公司的谈判代表之外,他主要还是杭州电子工学院(现改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教师。作为一个三度参加高考最后被本地一所师范学院录取的学生,马云的英语才能显然是被他的努力放大了再放大。 毕业的时候,愤世少年马云在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使他成为这个学校所有学生中惟一一个毕业后可以到大学去教书的人。 这种机会是如此难得,以致于他毕业离校的时候,母校的党委书记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到大学教书之后5年之内不要离开无论是调动还是离职都不可以。 相对于后来和他一样在网络上弄出了点名声的同行,马云的这种身份和触网过程无疑是太寒酸也太简单了。就在马云触网的时候,他的同龄人张朝阳,此时已经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担任这间著名学府在中国的联络人。再晚一年,张朝阳的导师,也就是互联网教父级人物尼葛洛庞蒂决定给他投资2万美元开一家叫爱特信的网络公司,众所周知,这间公司的产品,就是后来的搜狐;而和张朝阳同样是马云座上客的王志东则比张朝阳走得更远,就在马云觉得电脑是件贵重玩意儿的时候,王志东已经创建了四通利方公司,并且因为开发了中文之星平台而名扬中关村这个中国信息产业的天下;而比他整整晚4年创业的浙江同乡陈天桥,在马云触网之前已经进入了上海著名的上市公司陆家嘴集团,此时升任了总裁秘书,就在离他办公室不远的房间里,有一台属于陆家嘴集团的上网电脑。 似乎看起来机会完全不应该属于英语教师马云,在通常情况下更应该是年轻人偶然遇见了一个新鲜东西,接下来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这个年轻人触网之后激动了一阵子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幸运的是当时马云还有第三个身份,就是他还拥有一家公司,是这家公司的老板。 1993年前,马云创办了一个翻译社。在很长时间内,这个翻译社入不敷出,马云这个老板必须经常像个小贩一样到各种市场里批发小商品来零售以维持它。 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机构当然不足以说明这个年轻的教师有什么商业头脑,不过它至少说明此时马云已经很有走出学校去闯一闯的想法了。巧合的是在他触网的时候,他也确实已经在任教的学校工作满了5年,兑现了他毕业时向母校的承诺。 不过看起来这个教师的下海多少有些理想主义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解释下海的原因时说:因为当时我在学校里教的都是从书里得来的东西,所以很想到实践中去看看。花10年工夫建立一家公司,再回来教书,把真正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个听起来天真得像少年之梦的说法,马云坚持了很久,一直到差不多2004年的时候,他才在阿里巴巴股东们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 所以我们说,如果想要出去闯一闯的马云在西雅图与互联网邂逅还不足以决定一家小公司的互联网传奇,那么它至少是决定了这个小个子杭州青年的未来从美国回来的马云带了一件行李,就是一台当时配置最为先进的486电脑,并用这台电脑开始了他个人的网络生涯。 后来人们回顾1995年以及以后数年的中国,都把与马云一起下海创业的那一批人称为第三波创业者。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后第一波主要因为无路可走的创业者和第二波1992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鼓励的创业者来说,这一波的创业者大多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关系积累。这种例子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更是多得不能胜数。就在马云下海的同时,一大批和他同在一个城市的年轻知识分子都在琢磨着创业这件事,工商银行的一个叫郭华强的科长正在琢磨着金融业的电子化管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机会,这种琢磨后来成就了一家叫信雅达的上市公司;另外四个年轻人盯着当时热火朝天的证券业,成立了一家占领了中国证券业管理软件一半市场的恒生电子公司在第一第二代浙江商人从国有企业的体制缝隙里占领了传统产品市场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马云的同龄浙江人开始抢占信息产业领域的创业起步期。 在这种环境下,性格外向而又自我定位为有点能耐的马云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他后来自己回忆说:即使不是在西雅图遇上了互联网,我肯定也是要下海的,只要有人说:‘哎,马云,我们一起来开个馄饨店吧,很赚钱的’我也会去的。 而大部分网络创业者还要晚那么一两年才开始他们的淘金生涯,除了我们已经提及的王志东、张朝阳和陈天桥外,网易的丁磊此时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才3年,正在与马云相隔100多公里之外的宁波电信局里琢磨着交换机和系统设备;中国互联网先驱者张树新则因为当时从事的策划业趋于低迷而考虑下一步往哪里去。 相比对互联网更为了解、创业更有经验的他们来说,青年教师马云的阿里巴巴之旅,开头更像是这样一个场景:他蹲在海边琢磨着要跳下去已经很久了,正好在他要跳的时候,发现海边有一块叫作互联网的木头,于是他顺手抄起这块木头,不管不顾地就扑通一声跳下海去。 因人成事因人败事中的那个人 说到阿里巴巴,说到马云,就不能不说到蔡崇信,这个现任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的台湾年轻人加入阿里巴巴可以说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吃惊的举动。 蔡崇信的经历使人很难相信他会在阿里巴巴的最早期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纽约做过两年律师,后来在欧洲一家名叫INVESTAB的投资公司亚洲区任投资经理,与马云认识是因为阿里巴巴在找风险投资。 一开始蔡崇信是作为投资人来杭州与马云谈判的,但一谈判就把自己给谈进去了。他的太太告诉马云说:我如果不让他来你这里,他会后悔一辈子。于是这个在香港年收入达数十万美元的经理人,在1999年4月成为阿里巴巴月收入500元人民币的员工,而对于作出如此重大决定的蔡崇信本人来说,这个事情似乎很简单:这里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们在做一件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就决定来了,如此而已。 对于蔡崇信这个人在阿里巴巴的地位,马云也有过评价:他是专门负责与投资人对话的。我有一个重大的涉及股东利益的想法时,只要找蔡崇信把话说到他能听懂就可以了,他会再去找投资人把话说明白的。 《福布斯》的记者怎样采访 现在我们来谈谈阿里巴巴在传媒中,国际声望远大于国内声望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福布斯》。 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在所有的媒体中,全球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是对阿里巴巴最为欣赏的一个媒体,同时也是对阿里巴巴帮助最大的媒体。《福布斯》曾经3次报道过阿里巴巴,4次把阿里巴巴评为他们的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网站。 这种帮助,尤其体现在阿里巴巴早期。2000年马云成为《福布斯》的封面人物时,阿里巴巴总共才100多名员工,会员数也才刚过10万。马云后来描述过他与《福布斯》杂志结识的过程是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会上,《福布斯》杂志的一名高级编辑碰巧在听那场有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首脑发表演讲的会议。会后那名编辑找到马云,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很快就有《福布斯》的记者给阿里巴巴打电话,提出了采访要求。 而当那名记者过来的时候,马云正好要去上海,于是他们在车上谈了几个小时,然后这名记者又在杭州采访了3天,接着又提出去采访一些会员。最后有了人们接下来看到的那篇报道,那惟一一篇对阿里巴巴主要业务方向进行深入分析的、可以大致看出在西方世界里阿里巴巴的全面形象的报道。 我很钦佩《福布斯》的专业精神,马云说,那个记者在杭州的3天,所有费用都是《福布斯》出的,包括住房、用车和打电话,我们只是在他来公司的时候请他吃了几次盒饭。而在做稿子之前,他用电子邮件发过来100多个问题,要求一一和我们落实报道中所有的细节,要求我们回答‘是’或者‘否’。这是我所碰到过的最细的报道方式。 摘自《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浙江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醒:请仔细核对内容中的信息,提高防范意识,谨防电信诈骗、高利贷等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